關於憂鬱症
憂鬱症是本世紀全球社會負擔最重大的疾病,但常被忽略
世界衛生組織估計,2030年憂鬱症會由2004年造成全球社會經濟負擔第三名的疾病,上升到第一名的疾病。憂鬱症會造成職場損失,當事人失去興趣、疲累可能會缺席請假,也可能出席但無法專注,過去研究甚至發現因出席而造成的損失,是缺席造成損失的5-10倍。
憂鬱症很常見,但很多人不自覺、不承認或抗拒治療
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估計,全世界得到憂鬱症的點盛行率是3%,在2003-2005年全台灣精神疾病社區流行病學調查的結果,顯示台灣憂鬱症的終生盛行率只有1.2%,相較於美國憂鬱症終生盛行率16.2%,實在偏低了不少。研究者的解釋是台灣人較為堅忍,不願承認自己有憂鬱症,也抗拒治療。只有五分之一的憂鬱症患者有去求助,還有五分之四沒有求任何治療。
什麼是憂鬱症?
憂鬱是正常的情緒,人遇到挫折、失落、不如意,難免會悶悶不樂,但是如果鬱悶的情緒過為嚴重,持續的時間過久,而無法拉回、失去控制,就要小心可能是憂鬱症的可能。依照目前診斷憂鬱症的標準(DSM-5)共有九個症狀,至少五個症狀以上,持續超過兩週,大部分的時間皆是如此,就要小心可能是得了憂鬱症。這些症狀包括:
- 憂鬱情緒:快樂不起來、煩躁、鬱悶
- 興趣與喜樂減少:提不起興趣
- 體重下降(或增加) ; 食慾下降 (或增加)
- 失眠(或嗜睡):難入睡或整天想睡
- 精神運動性遲滯(或激動):思考動作變緩慢
- 疲累失去活力:整天想躺床、體力變差
- 無價值感或罪惡感:覺得活著沒意思、自責難過,都是負面的想法
- 無法專注、無法決斷:腦筋變鈍、矛盾猶豫、無法專心
- 反覆想到死亡,甚至有自殺意念、企圖或計畫
為何一個人會得憂鬱症?
科學家研究憂鬱症的成因,發現它是一個多重因素所導致的一種疾病。可能的因素包括:
- 生物學因素:腦內生物傳導、內分泌、大腦構造…...
- 基因遺傳因素: 高家族疾病史
- 心理社會因素:生活壓力、病前人格、早期失親、失落、無價值、學習來的無助感、錯誤認知...。
得了憂鬱症會怎麼樣?
憂鬱症有時像感冒一樣,不經治療,時間久了也會好,可是又會重新再得到。但是憂鬱症比感冒嚴重多了,基本上平均一個憂鬱期約在6-13個月,若是不治療患者在這段時期會非常難過,快樂不起來,難以維持正常功能,甚至想不開。經過妥善的治療,憂鬱症狀改善、生活又恢復了光彩。50%的患者一生僅有一次的憂鬱症發作,其餘50%會有第二次(或兩次以上)憂鬱症的發作。
憂鬱症最擔心的就是自殺的問題。自殺已經進入國人十大死因第九位,而且逐年上升,其中有不少是青春期的學生,或因為課業、家庭、人際因素而自殺,若是事先得到充足完整的醫療,可以降低不少的遺憾。
得到憂鬱症該怎麼治療?
憂鬱症的治療,可以分為藥物治療、心理治療及其他治療(電痙孿治療( electronic convulsive therapy, ECT)、穿顱磁刺激(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, TMS)、照光治療)三大類。
- 藥物治療一般推薦在輕度到中度,特別是重度的憂鬱症患者,越嚴重的憂鬱症,越應該由藥物治療開始。有經驗的精神科醫師會考慮到患者的症狀表現、藥物可能的作用、副作用,甚至患者之前用藥的反應等等,來選擇不同的抗憂鬱藥物。
- 心理治療一般建議在輕度到中度的憂鬱症患者,表現上有明顯的心理社會壓力、人際關係衝突或合併人格疾患的問題。
資料來源:摘錄自社團法人臺灣憂鬱症防治協會「關於憂鬱症」一文,取自http://www.depression.org.tw/knowledge/info.asp?/68.html